
目录
1前言...................................................................................................................................................................................................................................................................................1
2概述...............................................................................................................................................................................................................................................................1
2.1调查目的和原则...............................................................................................................................................................................................................1
2.1.1调查目的...............................................................................................................................................................................................................1
2.1.2调查原则...............................................................................................................................................................................................................1
2.2调查依据...........................................................................................................................................................................................................................2
2.2.1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2
2.2.2技术规范...............................................................................................................................................................................................................2
2.2.3文件与技术资料..................................................................................................................................................................................................2
2.3调查范围..........................................................................................................................................................................................................................3
2.3.1资料收集与分析.................................................................................................................................................................................................3
2.3.2现场踏勘.............................................................................................................................................................................................................3
2.3.3人员访谈.............................................................................................................................................................................................................3
2.3.4采样监测.............................................................................................................................................................................................................3
2.4调查评估工作程序........................................................................................................................................................................................................3
2.5评价指标.........................................................................................................................................................................................................................5
3场地概况.......................................................................................................................................................................................................................................................8
3.1区域环境概况.................................................................................................................................................................................................................8
3.1.1地理位置.............................................................................................................................................................................................................8
3.1.2地形地貌.............................................................................................................................................................................................................8
3.1.3气候特征.............................................................................................................................................................................................................8
3.1.4水文特征.............................................................................................................................................................................................................9
3.1.5场地土层分布及其性质....................................................................................................................................................................................9
3.2场地的现状和历史.......................................................................................................................................................................................................9
3.2.1一楼工艺流程..................................................................................................................................................................................................10
3.2.2二楼工艺流程..................................................................................................................................................................................................11
3.2.3原材料用量统计表..........................................................................................................................................................................................13
3.3第一阶段调查结果...................................................................................................................................................................................................15
4场地环境调查.........................................................................................................................................................................................................................................16
4.1场地主要活动调查...................................................................................................................................................................................................16
4.1.1场地一般环境描述..........................................................................................................................................................................................16
4.2污染源排放情况.......................................................................................................................................................................................................18
4.2.1废水污染源......................................................................................................................................................................................................18
4.2.2废气污染源......................................................................................................................................................................................................18
4.3周边人群调查..........................................................................................................................................................................................................18
4.4土壤环境状况分析和判断.....................................................................................................................................................................................20
4.4.1场地内污染途径分析.....................................................................................................................................................................................20
4.4.2主要污染因子识别.........................................................................................................................................................................................20
4.4.3污染监测因子确定.........................................................................................................................................................................................21
5调查方案设计...................................................................................................................................................................................................................................21
5.1监测点位布设及原则..............................................................................................................................................................................................21
5.2样品的采集及制备..................................................................................................................................................................................................22
5.2.1样品的采集.....................................................................................................................................................................................................22
5.2.2样品的制备和监测方法................................................................................................................................................................................25
5.3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26
5.3.1采样、制样质量控制....................................................................................................................................................................................26
5.3.2实验室质量控制............................................................................................................................................................................................27
6调查结果与分析.............................................................................................................................................................................................................................28
6.1分析监测结果.........................................................................................................................................................................................................28
7不确定性分析.................................................................................................................................................................................................................................39
8要求与建议.....................................................................................................................................................................................................................................39
9土壤初步调查评估结论................................................................................................................................................................................................................39
附件1地理位置图
附件2:本次调查地块范围
附件3:人员调查表
附件4:水质监测报告(2015)
附件5:土壤监测报告
1前言
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现隶属于中国通号旗下通号(西安)轨道交通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机械工业骨干企业,陕西省先进企业,全国首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位于西安市金花南路3号。1959年由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直接规划和创建的,经过50多年的开拓创业,现已发展成为国内驰名、国际知名的集研发、设计、试验、制造、销售、服务成套铁路及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装备的重点企业,是全国首批赋予自营进出口权的国有企业、国家863计划CIMS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是陕西省百强、西安市重点跟踪企业。是一家从事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安全控制、安全信息、信号基础设备、机车车辆电气控制、城市轨道控制系统的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是国家大二型企业,国家机械工业骨干企业,陕西省先进企业,全国首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位于西安市金花南路3号,该公司创建于1959年,营运至今。
本次疑似污染地块调查范围为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园区内电镀车间于1997年投入运行,后由承租单位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于2008年2月28日开始委托管理至2016年4月停运后搬迁至户县表面精饰工业园。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园内总占地总面积148756 m2,本次调查电镀车间面积约660 m2。2018年3月现场踏勘时项目地块用作临时仓库,地块四周地表生长有杂草及树木。
根据环境保护部《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42号)、《陕西省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2018年1月1日起实施)、《西安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关于加强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市环办发[2018]22号),疑似污染地块需开展土壤环境初步调查活动。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于2018年03月委托我公司编制《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电镀车间土壤环境初步调查报告》。依据《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陕西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方案》,我公司对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地块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信息整理及分析、初步制定采样布点方案,并进行现场采样、样品检则、数据分析与评估,最终编制形成《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电镀车间土壤环境初步调查报告》,为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电镀车间土壤环境初步调查报告提供参考依据。
2概述
2.1调查目的和原则
2.1.1调查目的
根据陕西省环境保护厅、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建立重点行业污染地块名录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办土壤[2017]55号)和
《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指南》及其附件等要求,对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电镀车间曾经开展的各类活动,弄清企业生产活动等可能污染土壤的途径,分析环境污染因子。通过分析和进行场地土壤监测等手段,给出场地土壤可能受生产活动、遗留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的区域、污染程度。根据场地土地规划利用要求,采用相应的评判标准,识别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和污染物,初步排查场地是否存在污染可能性,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查,为土壤环境初步调查报告提供依据。
2.1.2调查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场地的特征和潜在污染物特性,进行污染物浓度调查,为场地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2、规范性原则
采用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规范场地环境调查过程,保证调查过程的和科学性和客观性。
3、可操作性原则
综合考虑调查方法、时间和经费等因素,结合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电镀车间实际情况,使调查过程切实可行。
2.2调查依据
2.2.1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起施行;
(3)《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
(4)《西安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关于加强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市环办发[2018]22号)
(5)《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42号);
(6)《陕西省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陕环函[2017]40号);
(7)《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环境保护部公告,公告2017年第72号,2017年12月14日)。
2.2.2技术规范
(1)《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
(2)《场地环境监则技术导则》,HJ 25.2-2014;
(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5)《污染场地术语》,HJ 682-2014;
(6)《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
2.2.3文件与技术资料
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及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提供与该项目有关的所有资料。
2.3调查范围
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位于西安市金花南路3号,本次土壤调查项目地块占地面积660 m2,项目用地中心坐标为:东经:E108°59′33.09″;北纬N34°14′45.72″。项目具体地理位置详见附图1及项目地块调查范围详见附图2。
2.3.1资料收集与分析
通过信息检索、现场咨询等途径,广泛收集场地及周边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环境污染历史、地质、水文地质等信息。通过对工艺、原材料及储存和生产设施等相关资料的审核,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资料的有效性,并分析场地可能涉及的污染因子,以及这些含污染因子的物质的使用、存储区域。
2.3.2现场踏勘
现场踏勘是通过对场地及其周边环境的现场调查,观察场地污染痕迹,核实资料收集的准确性,获取与场地污染有关的线索。采用专业调查表格、GPS定位仪、摄/录像设备等手段,仔细观察、辨别、记录场地重要环境状况及其疑似污染痕迹。现场工作人员应遵守安全法规,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调查工作。在进入场地前进行专门的培训,并在企业有关工作人员带领下进行场地环境调查。
2.3.3人员访谈
对场地知情人员采取咨询等形式进行访谈,包括场地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场地过去和现在各阶段的使用者、相邻场地的工作人员等。
2.3.4采样监测
在核查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电镀车间已有信息、判断潜污染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陕西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方案》对疑似污染的地块进行布点与采样分析。采用判断布点方法,在场地污染识别的基础上选择潜在污染区域进行布点,布点原则是在不引起二次污染、不造成安全隐患、不破坏场地内部结构(因为电镀车间目前不拆,也不做其他用途)的情况下,本次布点选择在疑似污染区布设监测点位。
2.4调查评估工作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西安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市政发[2017]33号)等相关要求,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于2018年3月委托我公司进行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电镀车间土壤环境初步调查报告。我公司接受委托后赴现场踏勘,收集资料,确定评价范围及评价对象,于2018年4月19日进行现场采样工作,2018年4月20日-2018年5月05日进行实验室分析等过程,最终,根据收集的资料和监测数据,依照《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的要求编制完成了本项目土壤污染治理情况调查评估报告,
本项目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工作程序见图2.4-1.
本报告为项目场地的土壤初步调查报告,本调查工作的范围包括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及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的初步采样分析。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是以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为主的污染识别阶段,原则上不进行现场采样分析。若第一阶段调查确认场地内及周围区域当前和历史上均无可能污染源,则认为场地的环境状况可以接受,调查活动可以结束。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是以采样与分析为主的污染证实阶段,若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表明场地内或周围区域存在可能的污染源,如化工厂、农药厂、冶炼厂、加油站等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设施或活动:以及由于资料缺失等原因造成无法排除场地内外存在污染源时,作为潜在污染场地进行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确定污染物种类、浓度(程度)和空间分布。
根据初步采样分析结果,如果污染物浓度均未超过国家和地方等相关标准以及清洁对照点浓度(有土壤环境背景的无机物),并且经过不确定性分析确认不需要进一步调查后,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工作可以结束,否则认为可能存在环境风险,需进行详细调查。
本次调查属于场地环境调查污染识别(第一阶段)与污染证实取样(第二阶段初步调查)阶段,通过本次调查,场地内土壤未发现污染物超标现象,场地土壤质量符合《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建设用地上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征求意见稿,2017.8.31)中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筛选值,场地调查结束。
图2.4-1场地环境调查的工作内容与程序
2.5评价指标
鉴于场地内原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电镀车间于2016年4月停用,原有场地设备已部分拆除。本次主要对项目场地土壤进行调查。
根据《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4),污染调查识别的基础上,选定监测项目包括:pH值、铜、镍、铬、锌、铅、镉、汞、砷、氰化物、氟化物共11项,考虑到到项目有使用浓硫酸,在浓硫酸储槽区土样按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GB 5085.1-2007)进行腐蚀性鉴定。现行有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主要为《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HJ/T25-1999)、《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DB11/T811-2011)以及《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36600-2018),根据《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72号),初步调查表明,土壤中污染物含量未超过国家或地方有关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筛选值)的,则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可以忽略(即低于可接受水平),无需开展后续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因此本项目主要土壤标准采用《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36600-2018)进行评价。本项目主要土壤评价标准值详见表2.5-1。
表2.5-1本项目污染物评价标准
项目 |
标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 36600-2018) |
pH值 | — |
铜 | 18000 |
镍 | 900 |
铬 | — |
锌 | — |
铅 | 800 |
镉 | 65 |
汞 | 38 |
砷 | 60 |
氰化物 | 135 |
氟化物 | — |
3场地概况
3.1区域环境概况
3.1.1地理位置
西安市金花南路3号属于西安市碑林区,西安市碑林区位于西安市中心地带,位于西安市中心东南部,面积22平方公里,是一个文化教育发达、文物名胜荟萃、科技力量雄厚、市场经济繁荣的城区。东起金花路东沿,与新城区相连;西界,城外抵劳动南路南段,城内至四府街,与莲湖区接壤;南依防洪渠,与雁塔区分界;北抵西大街东段,辖东大街,城外西起永乐路东至金花北路,分别与莲湖区、新城区毗邻。
3.1.2地形地貌
西安地区南依秦岭,北临渭河,东至骊山,西界沣河,处于渭河断陷盆地中部南缘地带。该地带堆积了巨厚的第三纪、第四纪松散地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呈阶梯式下降。市区规划区大部分位于渭河以南冲积平原的二、三级阶地,整个市区为第四纪松散堆积物覆盖,海拔约400-450 m,地势开阔平坦,起伏和缓。城市地质构造属沉降凹陷区,基底片岩及花岗岩上覆盖5500-6000 m厚度新生代沉积,其中第四纪沉积厚度914-1095 m。地表上部有3-12 m黄土层,其中部分具有较强湿陷性,因新构造运动依然继续,区域内分布有11条地裂缝带。厂地地形开阔平坦,地貌单元属于渭河南岸三级阶地。
区域大部分地处渭河三级阶地,为黄土平原,开阔平坦,起伏微缓。个别地段有黄土梁峁高出阶面,为黄土台塬。最高处为祭台村与观音庙交界处,海拔500 m;最低处为南院门水车巷南端,海拔405 m。地域相对高差95 m,总体地形由东南向西北呈缓坡倾斜状态。
3.1.3气候特征
西安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冬夏两季长,春秋两季短,春秋气温升降急剧,多有伏旱和阵性大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降雨少。年平均气温13.3℃,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6.6℃,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1.0℃,极端最低气温-20.6℃,极端最高气温41.7℃。年平均降水量604 mm,分布不均,有50%集中于7-9月份。最大积雪深度22 cm。年平均气压97030 Pa。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全年平均东北风和偏东风频率为40%。次主导风向为西南风,频率为9%,静风频率为29%。年平均风速为1.7 m/s。全年常年出现厚度为300-400 m的逆温,最厚达520 m,以冬季为甚。
碑林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温差较小,冬夏较长,春秋较短,冷热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处于蒙古高压南部和东亚大槽后部,气温低,天气干燥晴朗;入夏之后,南亚低压与西太平洋高压之间形成向西北倾斜的气压梯度,使东南季风携带的大量水气形成降雨。盛夏时节处于西太平洋高压中部,青藏高原大陆暖高压到达时,气流下沉,极易形成闷热酷旱天气;春季气温不够稳定,冷空气活动频繁,常出现寒流和春旱;秋季凉爽宜人,连阴雨较长。
3.1.4水文特征
西安市地处渭河断陷盆地中段,堆积有非常厚的新生代陆相疏松地层,为地下水的形成和贮存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条件。研究区内第四系地层分布广泛,厚度大,富水性好。地下水的流向,与地面坡度总倾斜大体一致。沣河以西由南向北流。市区因地形东南高西北低,地下水亦由东南流向西北。灞河以东由南向北流。渭河两岸则近东西流向。黄土台塬区潜水流向,总趋势与地形大致一致,但在塬边呈放射状流动,潜水面以台塬中部为中心,形成穹丘状,浸润曲线向沟谷方向迅速落降。地下水补给来源有降水入渗、河流侧渗、灌溉水入渗和上游侧向径流等多种。降水垂直入渗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尤其渭河干流冲积平原的河漫滩、多级阶地,地形平坦,表层疏松,降水垂直入渗约占总补给量的50%。秦岭山地的基岩裂隙水、山前断裂带出露的温泉在涌水过程中也能补给部分地下水。
3.1.5场地土层分布及其性质
西安的土质为黄土(沙质),属于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为黄色为主要色调,含盐量较大,粉土颗粒含量较多,具有大孔性,在天然剖面上有垂直节理。土质稳定性好,在没有遇到水的情况下,土质坚硬,受水浸湿容易湿陷。项目场地的土壤主要由杂填土,砂、砾、黄土、粉质粘土组成。潜水含水层的底板埋深在30-60 m之间。地下水位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3.2场地的现状和历史
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位于西安市金花南路3号,属于西安近郊人群密集地段,行政管辖隶属于西安市碑林区。碑林区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含8个街道办事处,100余个社区,常住人口八十三万。因区内驰名中外的“碑林”而得名。本项目所在区域为大专院校和大中型企业集中区,主要高等院校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区内各类市政设施完善,建址紧邻金花南路、建工路与西安二环等主干道相通,生产及生活环境优越,是西安经济发展的热点地段。该公司距兴庆湖公园、青龙寺约3公里,附近无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次疑似污染地块调查范围为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电镀车间,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电镀车间所在的楼房是专门用于电镀生产的,于1997年1月建成后投入使用。
电镀车间生产区域包括一楼和二楼。一楼有两条生产线:黑色金属前处理生产线和有色金属前处理生产线。二楼有五条生产线:铜镍铬生产线、酸性镀锌生产线、电解钝化生产线、碱性镀锌生产线、酸性镀锡生产线。所有生产线同时建成,同时投入使用。2016年4月全部停运,厂房至今闲置。
原料库在电镀车间所在楼的东北第一间,占地面积30 m2,主要存放氢氧化钠、铬酸、重铬酸钾、镀镍添加剂、镀铜添加剂、酸锡添加剂等,最大存放能力为500 kg。
危废库位于地块西侧,占地面积15 m2,最大存放能力为2吨。
3.2.1一楼工艺流程
(1)黑色金属前处理生产线工艺流程:
化学除油→二联水洗→盐酸活化→二联水洗→碱封;各槽液包含化学物质及金属元素见表1。
表1各槽液包含化学物质
序号 | 工序名称 | 化学物质名称 |
1 | 化学除油 | 金属除油剂 |
2 | 盐酸活化 | 工业盐酸 |
3 | 碱封 | 工业碳酸钠 |
(2)有色金属前处理生产线工艺流程:
化学除油→二联水洗→混合酸洗→二联水洗;各槽液包含化学物质及金属元素见表2。
表2各槽液包含化学物质
序号 | 工序名称 | 化学物质名称 |
1 | 化学除油金 | 属除油剂 |
2 | 混合酸洗 |
工业硝酸 工业硫酸 工业盐酸 |
(3)电镀车间一楼工艺布局图
3.2.2二楼工艺流程
(1)铜镍铬生产线工艺流程:
盐酸活化→二联水洗→镀暗镍→二联水洗→镀酸铜→二联水洗→活化→二联水洗→镀亮镍→二联水洗→镀铬→回收洗→二联水洗→干燥;各槽液包含化学物质见表3。
表3各槽液包含化学物质
序号 | 序号 | 化学物质名称 |
1 | 盐酸活化 | 工业盐酸 |
2 | 镀暗镍 |
工业硫酸镍 工业硫酸镁 工业硼酸 分析氯化钠 |
3 | 镀酸铜 |
工业硫酸铜 分析硫酸 酸铜添加剂 |
4 | 活化 | 工业硫酸 |
5 | 镀亮镍 |
工业硫酸镍 工业硼酸 分析氯化钠 |
6 | 镀铬 |
工业铬酸酐 分析硫酸 分析草酸 |
(2)酸性镀锌生产线工艺流程:
盐酸活化→二联水洗→酸性镀锌→二联水洗→出光→二联水洗→彩色钝化→二联水洗→干燥;各槽液包含化学物质见表4。
表格见下页。
表4各槽液包含化学物质
序号 | 工序名称 | 化学物质名称 |
1 | 盐酸活化 | 工业盐酸 |
2 | 酸性镀锌 |
工业氯化锌 工业氯化钾 工业硼酸 酸锌添加剂 |
3 | 出光 | 工业硝酸 |
4 | 彩色钝化 |
工业铬酸酐 分析硫酸 分析硝酸 |
(3)电解钝化生产线工艺流程:
电解钝化→二联水洗→三联纯水洗→干燥;各槽液包含化学物质见表5。
表5各槽液包含化学物质
序号 | 工序名称 | 化学物质名称 |
电解钝化 | 分析重铬酸钾 |
(4)碱性镀锌生产线工艺流程:
盐酸活化→二联水洗→碱性镀锌→二联水洗→出光→二联水洗→彩色钝化→二联水洗→干燥;各槽液包含化学物质见表6。
表6各槽液包含化学物质
序号 | 工序名称 | 化学物质名称 |
1 | 盐酸活化 | 工业盐酸 |
2 | 碱性镀锌 |
工业氧化锌 工业氢氧化钠 碱锌添加剂 |
3 | 出光 | 工业硝酸 |
4 | 彩色钝化 |
工业铬酸酐 分析硫酸 分析硝酸 |
(5)酸性镀锡生产线工艺流程:
硫酸活化→二联水洗→酸性镀锡→二联水洗→中和→二联水洗→干燥;各槽液包含化学物质见表7。
表7各槽液包含化学物质
序号 | 工序名称 | 化学物质名称 |
1 | 硫酸活化 | 工业硫酸 |
2 | 酸性镀锡 |
分析硫酸亚锡 分析硫酸 酸锡添加剂 |
3 | 中和 | 工业磷酸三钠 |
3.2.3原材料用量统计表
根据电镀车间历史资料可知,电镀车间运行期间每条生产线使用各化工材料的用量如表8。
表8化工材料用量统计表
序号 | 化工材料名称 | 单位 | 年使用量 |
一、前处理生产线 | |||
1 | 金属除油剂 | kg | 1920 |
2 | 工业盐酸 | kg | 10000 |
3 | 工业碳酸钠 | kg | 1000 |
4 | 工业硝酸 | kg | 7000 |
5 | 工业硫酸 | kg | 5700 |
二、铜镍铬生产线 | |||
1 | 工业盐酸 | kg | 200 |
2 | 工业硫酸 | kg | 150 |
3 | 分析硫酸 | kg | 200 |
4 | 工业硫酸镍 | kg | 2640 |
5 | 工业硫酸镁 | kg | 440 |
6 | 工业硼酸 | kg | 500 |
续表8化工材料用量统计表
序号 | 化工材料名称 | 单位 | 年使用量 |
7 | 分析氧化钠 | kg | 130 |
8 | 工业硫酸铜 | kg | 900 |
9 | 酸铜添加剂 | kg | 180 |
10 | 工业铬酸 | kg | 1800 |
11 | 分析草酸 | kg | 2 |
三、酸锌生产线 | |||
1 | 工业盐酸 | kg | 100 |
2 | 工业氯化锌 | kg | 350 |
3 | 工业氯化钾 | kg | 200 |
4 | 工业硼酸 | kg | 224 |
5 | 酸锌添加剂 | kg | 280 |
6 | 工业铬酸 | kg | 100 |
7 | 分析硝酸 | L | 70 |
8 | 分析硫酸 | L | 50 |
四、电解钝化生产线 | |||
1 | 分析重铬酸钾 | kg | 60 |
五、碱性镀锌生产线 | |||
1 | 工业盐酸 | kg | 100 |
2 | 工业氧化锌 | kg | 20 |
3 | 工业氢氧化钠 | kg | 760 |
4 | 碱锌添加剂 | L | 378 |
5 | 工业硝酸 | L | 300 |
6 | 工业铬酸 | kg | 100 |
7 | 分析硝酸 | L | 70 |
8 | 分析硫酸 | L | 70 |
续表8化工材料用量统计表
序号 | 化工材料名称 | 单位 | 年使用量 |
六、酸性镀锌生产线 |
|||
1 | 工业硫酸 | kg | 220 |
2 | 分析硫酸亚锡 | kg | 60 |
3 | 酸锡添加剂 | kg | 224 |
4 | 分析硫酸 | L | 230 |
5 | 工业磷酸三钠 | kg | 160 |
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电镀车间目前闲置,南侧为建工路马路,西侧为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厂内马路,北侧为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场内马路,东侧为西安同鑫铁路器材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为机械加工企业。
3.3第一阶段调查结果
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电镀车间原有的设备基本拆除,存在环境风险的化学品已经全部搬迁,项目场地主要为遗留的部分设备和一些杂物。根据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电镀车间原来的生产情况,且由于项目场地没有历史上的土壤监测资料和土壤污染记录等资料,项目场地污染情况不清,需经过进一步分析确认。
4场地环境调查
4.1场地主要活动调查
4.1.1场地一般环境描述
本次疑似污染地块调查范围为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园区内电镀车间于1997年投入运行,后由承租单位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于2008年2月28日开始委托管理至2016年4月停运后搬迁至户县表面精饰工业园。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电镀车间原有的设备基本拆除,存在环境风险的化学品已经全部搬迁,项目场地主要为遗留的部分设备和一些杂物。
项目场地现状照片如图4.1-1。
4.2污染源排放情况
4.2.1废水污染源
本车间的废水主要为废槽液和酸洗废水,水洗废水等。废水主要产生于各镀种的水洗环节。电镀车间废水处理工艺采用化学沉淀法,化学反应、沉淀、过滤经QY-YB-15(Ⅱ)型一步净化器一次完成。在酸洗条件下用硫酸亚铁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用NaOH中和酸洗废水,经斜板砂滤外排。以上废水经过车间预处理后排入厂区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站建于1991年,于2016年6月停用,处理规模为30 t/h,最终经市政管网排入第四污水处理厂。
2015年碑林分局监测站对本项目的废水进行监测,结果见表4.1-3。
表4.1-3 2015年废水监测结果
监测时间 | 监测项目 | 监测结果 |
标准值 |
执行标准 |
2015年 11月11日 |
pH值(无量纲) | 6.95 | 6~9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
COD | 43.2 mg/L | 150 | ||
铜 | 0.079 mg/L | 1.0 | ||
锌 | 0.356 mg/L | 5.0 | ||
总铬 | 0.463 mg/L | 1.2 | ||
六价铬 | 0.224 mg/L | 0.4 |
4.2.2废气污染源
本车间的废气主要包括电镀车间工艺废气、原料库和危废库无组织废气,电镀车间在酸洗、镀铬、钝化工艺过程液面溢出的酸洗工艺废气,污染物是酸雾和铬酸雾,其防治措施主要是酸雾净化塔,采用玻璃钢净化塔湿式净化工艺进行酸雾净化,上方喷淋氢氧化钠液体,将酸雾从下方抽上来,进行中和后排放。这是电镀业废气治理酸雾普遍采用的方法,原生产期间,连续运行性好,处理效果可以达到环境要求;原料库和危废库废气经过后处理设施处理后排放。
4.3周边人群调查
周边人群调查以线铁路西信园区内员工和厂外居民为调查对象,内容主要针对疑似污染地块出现的土壤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厂内共发放问卷15份,收回15份,回收率100%;厂外共发放问卷15份,收回15份,回收率100%。统计结果见表4.3-1,4.3-2。(调查表见附件)。
表4.3-1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疑似污染地块调查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文化程度 | 单位地址或住宅地址 |
陈红玉 | 女 | 47 | 大专 | 信号厂家属区 |
韩彦清 | 男 | 35 | 本科 | 大寨路枫林华府 |
潘晓恒 | 男 | 34 | 本科 | 金花南路3号 |
钱美静 | 女 | 26 | 本科 | 信号厂家属院 |
曹义 | 男 | 50 | 高中 | 西安市金花南路3号 |
王刚 | 男 | 48 | 大专 | 西安市碑林区金花南路3号 |
梁如萱 | 女 | 54 | 高中 | 西安市金花南路3号 |
王艺璇 | 女 | 24 | 本科 | 金花南路3号 |
杨凯 | 女 | 49 | 大专 | 金花南路3号 |
赵玉成 | 男 | 56 | 大专 | 金花南路3号 |
张彦顺 | 男 | 31 | 本科 | 西安市金花南路3号 |
张军 | 男 | 31 | 硕士 | 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 |
任书瑶 | 女 | 24 | 本科 | 金花南路3号 |
武晓生 | 男 | 29 | 本科 | 金花南路3号 |
续表4.3-1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疑似污染地块调查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文化程度 | 单位地址或住宅地址 |
吴选峰 | 男 | 46 | 中专 | 西安市碑林区金花南路3号 |
任洁 | 男 | 30 | 本科 | 每一天便利店 |
张秒 | 女 | 25 | 大专 | 自由职业 |
张晓军 | 男 | 29 | 大专 | 西安金海岸大酒店 |
吴琪 | 女 | 32 | 大专 | 银行职员 |
张荣 | 男 | 46 | 高中 | 销售 |
王丹 | 女 | 26 | 高中 | 今天商务宾馆 |
杨丹 | 女 | 26 | 本科 | 西安市第九医院信号厂卫生所 |
李东东 | 男 | 32 | 本科 | 金花南路 |
杨帆 | 男 | 28 | 大专 | 西安市第九医院信号厂卫生所 |
强江 | 男 | 23 | 大专 | 德馨园 |
李竹青 | 女 | 21 | 本科 | 西安今天商务宾馆 |
尹彩弟 | 女 | 24 | 大专 | 德馨园 |
王虎 | 男 | 21 | 大专 | 西安多客宾馆 |
苏办办 | 男 | 24 | 大专 | 德馨园 |
刘三金 | 男 | 48 | 大专 | 金花南路 |
表4.3-2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疑似污染地块调查结果统计
调查内容 | 调查结果 | ||
信号厂内植物有无畸形、变异 | 有 | 没有 | 不清楚 |
0% | 73% | 27% | |
信号厂周围植物有无畸形、变异 | 有 | 没有 | 不清楚 |
0% | 70% | 30% | |
在信号厂内有无嗅到异味 | 有 | 没有 | 不清楚 |
0% | 70% | 30% | |
在信号厂外有无嗅到异味 | 有 | 没有 | 不清楚 |
0% | 100% | 0% |
续表4.3-2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疑似污染地块调查结果统计
调查内容 | 调查结果 | ||
信号厂固废储运及处理处置 对您有无影响 |
有 | 没有 | 不清楚 |
0% | 70% | 30% | |
是否发生过环境污染事件 | 有 | 没有 | 不清楚 |
0% | 53% | 47% |
由调查结果可知,73%的被调查者认为信号厂内植物有无畸形、变异,27%的人对信号厂内植物有无畸形、变异表示不清楚;70%的被调查者认为信号厂周围植物有无畸形、变异,30%的人对信号厂内植物有无畸形、变异表示不清楚;70%的人在信号厂内无嗅到异味;30%的人在信号厂外无嗅到异味;100%的人认为信号厂固废储运及处理对自己无影响;53%的人表示信号厂未发生过环境污染事件,47%的人表示不清楚。
4.4土壤环境状况分析和判断
4.4.1场地内污染途径分析
可能对场地土壤造成污染的环境要素主要为废水、废气及固体废物等三种。
(1)废水
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在排水管道排放时,可能在车间下渗进入土壤,以及排水沟道和污水处理站的底部和两侧渗漏,进入沿途土体,从而使污染物吸附于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
(2)废气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工业排放的有毒废气,他的污染面积大,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他们通过沉降或者降水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
(3)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在降雨作用下,其中含带的污染因子可能随地表径流下渗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
4.4.2主要污染因子识别
(1)大气环境
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电镀车间排放的大气污染物通过20 m高的排气筒排放,废气会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可能会污染土壤。
(2)水环境
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电镀车间主要的水污染因子为:pH值、COD、铜、锌、锡、总铬、六价铬,可能对项目地块土壤的影响主要为铜、锌、锡、总铬、六价铬。
(3)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主要为废镀件和一些包装桶,可能对土壤产生影响的因子主要为铜、锌、铅、镍、铬、镉、汞、砷、锡、氰化物、氟化物。
(4)其他
跑、冒、滴、漏等原因导致项目土壤受到污染。项目产品及中间产品、原辅材料均进行转移,厂内没有遗留。
4.4.3污染监测因子确定
根据项目潜在的污染因子识别,结合现行《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HJ/T25-1999)、《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DB11/T811-2011)、《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等,确定本项目的土壤监测因子为:pH值、铜、锌、铅、镍、铬、镉、汞、砷、氰化物、氟化物,共11项。其中土壤中的锡目前没有国标分析方法,故此次测定不测定锡。
5调查方案设计
5.1监测点位布设及原则
根据实地调查,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东侧为开元商住大厦,南侧为金海岸大酒店,西侧为东二环马路,路东为交大三村,北侧为信号厂家属区。电镀车间南侧为建工路马路,西侧为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厂内道路,路西为西安中凯铁路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北侧为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场内马路,路北为西安盛达铁路电器有限责任公司,东侧为西安同鑫铁路器材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为机械加工企业。
根据《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4)、《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和《陕西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方案》等,本次调查作为第一阶段的调查,以资料分析为主,初步采样时,不进行大面积和高密度的采样,只是对疑似污染的地块进按照监测具有代表性的原则,在可能受到污染的区域采样监测,采用判断布点方法,在场地污染识别的基础上选择潜在污染区域进行布点。
详细布点方案主要根据《陕西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方案》中的5.3.2工作方法进行。对于关闭搬迁企业,土壤优先选择布点区域内生产设施、罐槽、污染泄漏点等意思污染源所在位置,但是由于本电镀车间目前不拆迁、也不做其他用途,为了避免二次污染且不造成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在电镀车间的污水处理站旁边加密布点;根据西安市地下水流向(由南到北),选择在电镀车间南北侧分别布设监测点位;根据西安市常年主导风向(东北风),选择在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分别布设监测点位。
根据项目情况,项目分块布点情况如下:
采样位置:污水处理站西侧布设3个监测点位、车间南北侧两侧净化塔周边分别布设1个监测点位、车间东侧周边布设1个监测点位、在电镀车间西南方向80 m和100 m的位置分别布设1个监测点位、在电镀车间东北方向80 m布设1个监测点位,共布设9个监测点位。
采样深度:污水处理站西侧、车间南北侧两侧净化塔周边、车间东侧周边,每个点位均取三个样:表层(扣除地表非土壤硬化层厚度外取0~20 cm的土样)、深度为2 m的土样、深度为6 m的土样,电镀车间东南方向80 m和100 m的监测点位和电镀车间西北方向80 m的监测点位都只取表层土扣除地表非土壤硬化层厚度外取0~20 cm的土样),因此共采集21个土样。
采样频次:1天/次,监测1天。
采样布点图如下图:
图见下页。
地理坐标信息:
位置 | 坐标 | 位置 | 坐标 |
电镀车间西北角 |
东经:108°59′33.09″ 北纬:34°14′45.72″ |
5# |
东经:108°59′33.09″ 北纬:34°14′45.72″ |
电镀车间西南角 |
东经:108°59′33.09″ 北纬:34°14′45.72″ |
6# |
东经:108°59′33.09″ 北纬:34°14′45.72″ |
电镀车间东北角 |
东经:108°59′33.09″ 北纬:34°14′45.72″ |
7# |
东经:108°59′33.09″ 北纬:34°14′45.72″ |
电镀车间东南角 |
东经:108°59′33.09″ 北纬:34°14′45.72″ |
8# |
东经:108°59′33.09″ 北纬:34°14′45.72″ |
4# |
东经:108°59′33.09″ 北纬:34°14′45.72″ |
9# |
东经:108°59′33.09″ 北纬:34°14′45.72″ |
污水处理站(1#、2#、3#) |
东经:108°59′33.09″ 北纬:34°14′45.72″ |
5.2样品的采集及制备
5.2.1样品的采集
本次采样为工程机械和人工采样相结合的方法。表层(扣除地表非土壤硬化层厚度外取0~20 cm的土样)采用人工采样,深度为2 m的土样和深度为6 m的土样采用机械采样。现场照片见图5.2-1。
5.2.2样品的制备和监测方法
将土壤样品在室温下自然风干,剔除砂石、植物根系等杂质,研磨过100目筛,然后密封保存,供分析使用,具体过程见图5.2.2。本次共监测11个指标,各指标分析测试方法见表5.2-1。
图5.2-2土壤样品前处理流程
表5.2-1监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序号 | 监测项目 | 监测方法 |
1 | pH值 | 森林土壤pH值的测定》(LY/T 1239-1999) |
2 | 铜 |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1997) |
3 | 锌 | |
4 | 镉 |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1997) |
5 | 铅 |
表5.2-1监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序号 | 监测项目 | 监测方法 |
6 | 铬 |
《土壤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491-2009) |
7 | 镍 |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9-1997) |
8 | 汞 |
《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 第1部分:土壤中总汞的测定》(GB/T 22105.1-2008) |
9 | 砷 |
《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 第2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GB/T 22105.2-2008)
|
10 | 氰化物 |
《土壤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HJ 745-2015) |
11 | 氟化物 |
《土壤质量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 22104-2008) |
5.3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在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交接等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管理程序。为避免采样设备及外部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样品,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如下:
5.3.1采样、制样质量控制
(1)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防止采样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本次采样除了用机械采样以外,表层土采用人工采样的,采样工具为竹铲。开挖后,上下层进行清洁,避免交叉污染。采集现场质量控制样,包括平行样和运输样,控制样品的分析数据可从采样到样品运输、贮存和数据分析等不同阶段分析质量效果。
在采样过程中,同种采样介质,采集一个现场重复样和一个设备清洗样。前者是从相同的源收集并单独封装分别进行分析的两个单独样品:后者是采样前用于清洗采样设备并与分析无关的样品,以确保样品不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2)样品流转质量控制
装运前核对,在采样现场样品逐件与样品登记表、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分类装箱。
运输中防损,运输过程中各样品标签粘贴无误,各样品分类存放,严防样品的损失、混淆和玷污。
样品的交接,由送样者将土壤样品送到实验室,送样者和接样者双方同时清点核实样品,并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
样品送交实验室后,由样品管理员接收。样品管理员在接收时对样品外观、采样记录单进行检查,如有异样,应向送样人员或采样人员询问。样品流转过程中,除样品唯一性标识需转移和样品测试状态需标识外,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得随意更改样品唯一性编号。
(3)样品制备质量控制
制样过程中采样时的土壤标签与土壤始终放在一起,严禁混错,样品名称和编码始终不变,制样工具每处理一份样品后擦洗干净,严防交叉污染。
(4)样品保存质量控制
样品保存按样品名称、编号和粒径分类保存。
新鲜样品,用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在4℃以下避光保存,样品要充满容器。
预留样品在样品库造册保存。
分析取用后的剩余样品,待测定全部完成数据报出后,移交样品库保存。
5.3.2实验室质量控制
(1)精密度控制
测定率:每批样品每个项目分析时均须做20%平行样品;5个样品以下时,平行样不少于1个。在本次土壤测定过程中,土壤中重金属的测定,将所得土样分成3批,每批7个土样,每批土样做2个平行样。
测定方式:由分析者自行编入的明码平行样。例如:在第一批土样中,取1#20 cm和2#200 cm土样做平行样。
合格要求:平行双样测定结果的误差在允许误范围之内者为合格。允许误差范围参《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HJ/T 166-2004)中的表13-1。对未列出允许误差的方法,当样品的均勾性和稳定性较好时,参考《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HJ/T 166-2004)中的表13-2的规定。当平行双样测定合格率低于95%时,除对当批样品重新测定外再增加样品数10%~20%的平行样,直至平行双样测定合格率大于95%。例如在本次测定过程中,1#20 cm的土样中,土壤样品总铬的测定值为56 mg/kg,平行样的测定值为52 mg/kg;2#200 cm的土样中,土壤样品总铬的测定值为0.06 mg/kg,平行样的测定值为0.07 mg/kg,合格。
(2)准确度控制
使用GSS-8标土样品,在分析中,每批均带测质控且给GSS-8也带平行样,在测定的精密度合格的前提下,质控样测定值必须落在质控样保证值(在95%的置信水平)范用之内,否则本批结果无效,需重新分析测定监测中采用标准物质和样品同步测试的方法作为准确度控制手段,每批样品带一个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或质控样品。如果实验室自行配置质控样,应与国家标准物质比对,并且不得使用与绘制校准曲线相同的标准溶液配置,必须另行配制。本次土壤监测分析中,质控样品土壤监测结果如下:
分析项目 | GSS-8(mg/kg) | 实测值(mg/kg) |
Cu | 24.3±1.2 | 24.3 |
Zn | 68±4 | 67 |
Ni | 31.5±1.8 | 30.4 |
Cr | 68±6 | 70 |
Cd | 0.13±0.02 | 0.12 |
(3)监测过程中受到干扰时的处理
检测过程中受到干扰时,按有关处理制度执行。一般要求如下:
①停水、停电、停气等,凡影响到检测质量时,全部样品重新测定;
②仪器发生故障时,可用相同等级并能满足检测要求的备用仪器重新测定。无备用仪器时,将仪器修复,重新检定合格后重测;
③由于样品本身基体复杂,测定时,需做背景扣除,去除干扰。
6调查结果与分析
6.1分析监测结果
西安普惠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监测结果见表6.1-2。
表格见下页。
表6.1-2土壤监测结果单位:pH值无量纲其余mg/kg
监测 点位 |
pH 值 |
铜 | 镍 | 铬 | 锌 | 铅 | 镉 | 汞 | 砷 | 氰化物 | 氟化物 |
1#20 cm | 8.94 | 33.9 | 49 | 56 | 76.2 | 33 | 0.10 | 0.018 | 14.2 | ND(0.04) | 588.9 |
1#200 cm | 8.75 | 27.0 | 54 | 51 | 70.4 | 28 | 0.15 | 0.016 | 13.8 | ND(0.04) | 560.4 |
1#600 cm | 8.89 | 26.6 | 55 | 38 | 70.4 | 26 | 0.16 | 0.015 | 12.5 | ND(0.04) | 555.3 |
2#20 cm | 8.68 | 25.8 | 35 | 52 | 68.2 | 23 | 0.08 | 0.015 | 12.3 | ND(0.04) | 560.4 |
2#200 cm | 8.70 | 23.6 | 54 | 47 | 61.4 | 25 | 0.06 | 0.014 | 12.0 | ND(0.04) | 532.7 |
2#600 cm | 8.91 | 23.1 | 56 | 34 | 62.8 | 21 | 0.07 | 0.014 | 12.3 | ND(0.04) | 539.8 |
3#20 cm | 8.78 | 26.9 | 52 | 56 | 64.7 | 30 | 0.09 | 0.014 | 12.8 | ND(0.04) | 547.4 |
3#200 cm | 8.76 | 24.8 | 50 | 52 | 68.1 | 25 | 0.04 | 0.015 | 12.5 | ND(0.04) | 568.5 |
3#600 cm | 8.68 | 24.5 | 58 | 62 | 63.1 | 22 | 0.05 | 0.014 | 12.5 | ND(0.04) | 547.4 |
4#20 cm | 8.85 | 71.5 | 55 | 67 | 112 | 54 | 0.13 | 0.014 | 12.3 | ND(0.04) | 560.4 |
4#200 cm | 8.55 | 28.2 | 57 | 69 | 75.3 | 29 | 0.17 | 0.016 | 12.7 | ND(0.04) | 573.1 |
4#600 cm | 8.90 | 30.2 | 57 | 66 | 78.7 | 32 | 0.14 | 0.017 | 12.4 | ND(0.04) | 559.7 |
5#20 cm | 8.76 | 30.5 | 57 | 68 | 79.0 | 27 | 0.14 | 0.016 | 12.3 | ND(0.04) | 537.4 |
5#200 cm | 8.82 | 28.4 | 55 | 55 | 75.9 | 29 | 0.15 | 0.015 | 12.6 | ND(0.04) | 568.9 |
5#600 cm | 8.74 | 27.3 | 50 | 66 | 70.5 | 30 | 0.14 | 0.014 | 12.5 | ND(0.04) | 552.1 |
6#20 cm | 8.79 | 31.2 | 48 | 37 | 73.2 | 32 | 0.11 | 0.016 | 12.8 | ND(0.04) | 536.0 |
6#200 cm | 8.43 | 31.5 | 50 | 81 | 74.8 | 30 | 0.10 | 0.017 | 12.4 | ND(0.04) | 567.4 |
6#600 cm | 8.06 | 29.6 | 54 | 31 | 74.8 | 28 | 0.12 | 0.015 | 12.3 | ND(0.04) | 574.3 |
7#电镀车间西南方向80 m处 | 8.23 | 85.8 | 45 | 94 | 261 | 29 | 0.25 | 0.020 | 15.7 | ND(0.04) | 577.6 |
8#电镀车间西南方向100 m处 | 8.56 | 36.9 | 51 | 83 | 99.4 | 35 | 0.32 | 0.014 | 13.8 | ND(0.04) | 589.4 |
9#电镀车间东北方向80 m处 | 8.14 | 53.9 | 45 | 89 | 175 | 19 | 0.32 | 0.013 | 12.9 | ND(0.04) | 550.3 |
评价标准 | / | 2000 | 131 | 250 | 500 | 400 | 19 | 15 | 0.43 | 30 | 65 |
说明 | 表格中“”具体地块土壤中污染物检测含量超过筛选值,但低于土壤环境背景值时,无需启动进一步详细调查风险评估。根据《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2017征求意见稿)》附录A可知,砷的背景值为20。故在评价过程中砷的标准值以20计算。 |
由监测结果可知,土壤无机污染物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第二类用地标准。检测结果说明该地块土壤未受到污染。
7不确定性分析
根据本次初步调查结果,并结合调查场地的使用特征,场地内的土壤污染状况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具体如下:
(1)由于厂区内建筑未拆除,本次调查工作深层钻孔取样较困难。
(2)由于建厂太早,早期历史档案资料不全面,对本次调查报告有一定的影响。
(3)今后场地如果要拆迁或者做其它用途,发现重污染区,要及时向当地环保管理部门汇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污染扩散。
8要求与建议
本次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场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良好。针对场地提出以下建议:
(1)因现建筑还在,在电镀车间内部无法取样,待拆完后可补测室内土壤。
(2)《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无总铬的评价标准限值,等相关标准颁布后,再对其评价。
(3)调查结果显示场地土壤质量状况良好,但是电镀车间内还未被拆除,如果今后要拆除,必须做好污染防治措施,避免拆除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
(4)今后场地如果要拆迁或者做其它用途,发现重污染区,要及时向当地环保管理部门汇报,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污染扩散,造成人员伤亡。
(5)由于目前土壤中的锡无国标,故等颁布相关标准后,再进行监测评价。
(6)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应针对该电镀车间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9土壤初步调查评估结论
根据陕西省环境保护厅、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建立重点行业污染地块名录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办土壤[2017]55号)和《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指南》及其附件,我公司对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电镀车间进行现场踏勘,和相关资料收集。主要根据《陕西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方案》中的5.3.2工作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电镀车间土壤进行布点和采样。然后根据个分析项目的相关国标对取得的土样进行分析。
根据《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二次征求意见稿)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2号)表明,土壤中污染物含量未超过国家或地方有关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筛选值)的,则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可以忽略(即低于可接受水平)无需开展后续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达标后这么描述),不需进行土壤修复。
根据西安普惠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电镀车间监测结果可知:各个指标在项目区所取的各个土壤监测点中,分析指标均满足《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的限值要求,故不需要修复。
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2:本次调查地块范围
附件3:调查表
附件四:水质监测报告
附件五:土壤监测报告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公司本着“质量第一、诚信第一、一信赢百信、用户至上”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具有成熟的铁路新产品研发能力,努力做到为用户提供一流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售后服务,做用户完全信赖的朋友。多年来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受到了铁路内外用户好评,与相关公司进行铁路建设的多方面技术交流创新与友好合作。
地 址:西安市航空基地二期规划三路11号
客服热线:029-82327156
客服邮箱:xayx668@sohu.com
? 1999-2020 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1014370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西安